党政理论网 - 人员查询
手机版 微信

微信扫一扫,资讯看不断

分享
大道通衢链接美好江岸
时间:2022-11-08 14:12:01   作者:


 

大道,记录着城市发展的轨迹,撑起城市发展的脊梁。

沿江大道、中山大道、京汉大道、解放大道、建设大道、发展大道、后湖大道、和谐大道、金桥大道、武汉大道……数十条大道纵横交错,勾勒出流光溢彩的“汉口之心”。


 

沿江大道。

大道在延展,城区在长大。十年,这些贯穿全域的大道,与江岸共生长,书写出浓墨重彩的壮美华章。

“城市客厅”沿江大道,高楼鳞次栉比,亿元楼集聚再创楼宇经济新高度。百年老街中山大道,一座座红顶老房伫立街头,匠心修缮后的老街再领时尚新潮流。城市大动脉的解放大道,链接起长江新区,成为知名企业云集的发展热土。建设大道金融街,宛若一条“金腰带”,镶嵌在城市中心,引人气、聚财气,助推城市发展。宜居宜业的后湖大道,学有所教病有所医,交通畅达,成为美好生活共同缔造的新缩影……

大道发展浓缩了江岸十年嬗变。经济发展量质双升、城区面貌变新变靓、基础设施跨越发展、民生福祉显著改善、生态环境持续向好、改革开放纵深推进、基层治理不断创新,文化文明成果丰硕、党的建设全面加强。

一路繁花绽放,十年坚定前行。数据振奋人心,举措实实在在。


 

后湖大道。

党的十八大以来,江岸区发展动力澎湃。GDP迈上“千亿”台阶,2021年达到1470亿元,10年年均增速达7.9%。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连续五年位居中心城区第一。202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3709元,10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増长达9.28%。

江岸区入选国家可持续发展先进示范区、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区、全国主城区竞争力百强区、全国营商环境百强区、全国最具投资潜力区域百强榜、中部教育现代化实验区等,获批国家双创示范基地。

时间的巨笔,绘就了令人惊叹的壮美画卷,现代化城区建设迈出坚实的步伐。

“大道如虹”产业兴区浪潮涌

连线成网织密“531”产业体系


 

中山大道。

“今年,中信泰富大厦纳税额预计将超10亿元,与平安金融中心一起,两栋10亿元楼将并肩而立。年初入市的企业天地1号表现也不俗,已集纳一批总部企业入驻。”看着眼前平坦的大道,林立的高楼,瑞安新天地武汉项目总经理谢荣鑫感叹,“过去的十年,武汉天地商务集群与大道共成长。”

中山大道芦沟桥片,376米高的企业天地1号大楼耸入天际,引领武汉天地商务集群向上生长。

自2012年平安金融中心大厦投用至今,武汉天地商务集群从一栋楼变一群楼,楼宇纳税从一亿元变十亿元,成为全市金融服务业、世界500强企业、国际人群最集中的区域之一。

一栋栋大楼在大道上拔节生长,一家家企业在大道上发展壮大。

2013年,中信工程设计建设有限公司落地江岸沿江大道,“从传统的勘察设计转型为工程公司,年营收由最初的15亿元,增至如今逾86亿元。”公司战略发展部负责人叶生贵说,十年间,企业和大道一起实现精彩蝶变。

一条条大道贯穿全域,一条条产业链沿线生根。

看中金融保险产业的集聚效应,去年,平安健康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湖北分公司落地中山大道,首年保费营收达2亿元,进入同行前列。

建设大道。

现今,江岸域内,建设大道、中山大道沿线金融保险业集聚,泰康在线、国华人寿等金融服务业法人及区域性总部机构100家,全市超30%行业保险业区域性总部落子于此。

解放大道、沿江大道沿线,长江勘测、中信设计、中南市政等72家规模上创意设计企业,年业务营收超过200亿元,创意设计产业不断释放新动能。

三峡集团、长江生态环保集团、中能建绿色建材全国总部等龙头企业相继入驻,促进生态环保产业能级跃升。

武汉天地、华润万象城等高端商圈与吉庆街、黎黄陂路等特色商业街交相辉映,五色旅游精品旅游线路出炉,汉口历史文化风貌区打造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以商贸业为盛的江岸,逐渐形成金融保险、创意设计、商贸物流、文化旅游、生态环保五大主导产业。

“攻关了数年,我们才掌握了高温碳修复这一关键核心技术,现在我们的石墨烯膜已处于全球领先水平。”在江岸区岱家山科创城的武汉汉烯科技有限公司,38岁的武汉理工大学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何大平十分自豪。

地处和谐大道与汉黄路交会处的岱家山科创城,是“城中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国家级科创园区。10年来这里累计培育了123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5家武汉市科技小巨人企业、6家“专精特新”企业。

大道沿线,生命健康、数字经济、人工智能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正迅速崛起。

历经十年发展,江岸“531”产业体系架构明晰,第三产业蓬勃发展,新旧动能转化迸发出强劲动能。第三产业占 GDP 比重从2012年的79.38%提高至2021年的82.51%,金融业增加值占据全区GDP1/4,成为第一主导产业。

“大道蝶变”功能提升品质增

“界面”焕新激发新活力


 

解放大道。

近日,《复调·重影:武汉城市更新践行之路》主题展在武汉天地壹方南馆展出。新旧图片对比下,中山大道的蝶变成武汉“动脉”焕新的最佳注脚。

中山大道是纵贯大汉口东西走向的第一条近代马路,云集了众多老建筑和老里份。2014年,中山大道一元路至武胜路4.7公里路段及周边的综合保护和改造启动,两年后百年老街涅槃回归。

“界面”焕新后中山大道两旁绿树成荫、雕塑林立,仅有的两条车道体现出当初“步行主导、公交优先、交通减负、绿化植补”的改善策略。

“环境好了,住着也舒服,出门几分钟就能逛街、看展,不晓得几舒服。”在三德里住了几十年,陈兵觉得现在的生活“蛮熨贴”。整修过的三德里,整齐的平房,洁净的通道,红色的清水砖墙,成了老汉口居民生态的标本。

大道蝶变是江岸城市更新重要的一部分,面貌一新的大道成为城市功能品质提升的硬支撑。


 

纳税亿元楼宇聚集大道沿线。

提档升级后,沿江大道拓宽了非机动车道的慢行空间,增加乔木绿廊,将街道空间与沿线历史建筑串成武汉的“城市客厅”,游客市民可慢行可休息,可赏景可游玩。

综合整治后,解放大道绿化亮化提档升级、人行通道全新铺设、沿线灯杆管线规范整合,拓展了交通容量,缓解了通行压力,成为城市时尚风情观光道。

作为后湖片区“五纵三横”路网之中重要的“一横”,和谐大道已经建设完成三期,从姑嫂树路一直延伸到汉黄路,增强了片区交通通达能力。

城市有机更新,不仅在于城市建筑与空间的改善,还为城市增添更多宜居属性、文化活力、艺术底蕴。江岸区的城区更新,更着眼于生态复修、老城复兴、文脉复归。


 

汉口最美步行街黎黄陂路成为热门打卡地。

紧邻沿江大道,有“街头博物馆”之称的黎黄陂路上,短短600米就有十七处欧式建筑,画廊、咖啡馆、手作蛋糕……文艺范和烟火气和谐共处,成为游客镜头里最爱的风景。

青岛路8号的保安洋行旧址1915年建成,100多年后,这里变身一座精品度假酒店,老建筑成了“可以入住的历史”。

城市是生命体、有机体。城市有机更新,既要注重“面子”,也要做好“里子”。

“改造不仅让老旧小区面貌焕新,还针对我们老年住户多的特点进行了适老化改造。”讲起小区变化,西马街道江汉北路社区居民张劲红滔滔不绝,小区里敬老爱老的氛围很浓,各种设施也很方便,两栋居民楼不仅加装了电梯,楼道里还装上爱心敬老椅,广场上配备了多种健身器材,是老人们的乐园。

十年来,大道勾勒下的江岸,城区功能品质持续提升。轨道交通总里程达49.3公里,居全市第一;路网结构更加优化,新建黄浦路泵站等一批治水设施,全区排水能力实现倍增。打造“美丽街区、幸福社区”,一批老旧小区、农贸市场得到改造。汉口滨江国际商务区一批重大项目全面开工;汉口历史文化风貌区获评3A级景区,平和打包厂保护利用工程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荣誉奖”,江汉路步行街被评为“全国示范步行街”,黎黄陂路步行街、吉庆街获评首批省级旅游休闲街区。

长江大保护“双十工程”取得阶段性进展,长江十年禁渔扎实推进;强力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空气质量优良率持续提高,土壤污染治理修复工作不断加强,全区公园、游园广场、绿化道路、城市绿道总绿化面积近500万平方米。

推窗见绿,移步换景,成为江岸人生活的真实写照。

历史无言,发展是历史最好的叙述。在旧貌与新颜的切换中,大道与环境融合发展,人与城和谐共生,一座有生命力的大江金岸就此拔节。

“美好生活”让幸福触手可及

夯实民生之本增进民生福祉


 

武汉市第八医院新院区建成迎诊。

7月中旬,位于后湖大道与建设大道延长线交会处的武汉市第八医院新院迎诊。新院的综合楼将门诊、急诊、医技、住院整合为一体,患者不用跑远路,在一栋楼内即可完成就诊、检验检查,并办理“一站式入院”。

看到新院运营,附近82岁的居民马炎平深有感触:“医院就在家门口,操作系统简单易懂,就医真是方便。”

优质教育与现代医疗纷纷落子,宜居生活跃然眼前。而十年前,被京汉铁路隔断的后湖区域,还只是人们眼中“离汉口最近的近郊”。

2016年起,“五纵三横”的布局,四通八达的路网,支撑了后湖新城的崛起。武汉大道的贯通,打通“任督两脉”,将后湖与汉口、武昌紧紧相连。金桥大道高架、地铁3号线后,后湖又相继迎来“超级换乘”8号线、21号线,出行方式从苦等公交一跃成为下楼就是地铁站,后湖与中心区域真正实现“无缝对接”。

汉口城市广场、永旺梦乐城等一批商业体相继落户,20余所幼儿园、10余所公立小学、6所公立初中和1所公立高中织起优质教育网,居民15分钟基本能“一站式”解决教育、医疗、购物等生活所需。

十年间,这样便利、幸福的生活场景发生在江岸每一条大道上。

“这里生活实在是方便。”住在建设大道金色华府小区的刘丽介绍,小区楼下就有大型超市,转个弯就到孩子学校,小区周边有长江航运总医院、武汉市第六医院、武汉儿童医院,老的小的看病都方便。

9月30日,解放大道长春街第三小学正在使用的“江水源能源站”运行满月。该校相关工作人员介绍,不管室外温度几何,系统运行期间,教室内出风口温度仅14℃,“清凉十足”。这所今年9月新开的小学是全国第一所江水源绿色低碳小学,为汉口滨江国际商务区再添优质教育力量。

“老区”提档,“新区”配建,“片区”互补。江岸区以方便群众日常生活、提升生活品质为出发点,配备生活所需的购物、休闲、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和活动空间。

江岸区民生和社会事业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多年保持在75%以上。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三年居全市第一。全区拥有各类学校200余所,包括武汉二中、武汉六中、育才高中、育才二小等省级示范学校,以及七一中学、长春街小学、沈阳路小学等一大批知名中小学校。597家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覆盖全区,包括武汉市中心医院、武汉市儿童医院、中部战区总医院等10家公立三级医院。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0.14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46.6%。

家门口的好学校越来越多,医疗卫生网越织越密,老年人的生活越来越幸福,居民收入越来越高……一组组数据,一件件实事,让生活在江岸变成一种幸福和向往。

“美好家园”共建共治共享

激活社区治理“源头活水”


 

百步亭社区“抱抱团帮帮邻”志愿服务队。

在解放大道与后湖大道间,有一个超大型社区,这里生活着18万居民,虽然是集商品房、经济适用房、廉租房于一体的混合型社区,但孵化出全国先进的基层治理经验的样板,这里就是百步亭社区。

十余年前,百步亭社区总结出“双强、两进入”,“三方联动四项服务、三支队伍五级负责、三必到五必访”,“六步议事、六项活动”(简称“二三六”党建工作法),推动社区治理取得显著成效。

2012年,百步亭社区党建工作法在全省推广;2013年,百步亭社区党建工作法在全国推广;2018年全国社区工作者培训班在江岸举办首期培训。

“百步亭经验”沿着幸福的大道,在全省乃至全国开枝散叶。如今,江岸区146个社区(村)基层治理引入“百步亭经验”,全国多个社区借鉴“百步亭模式”。

建设百步亭社区、孕育“百步亭经验”的江岸,成为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试验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红色物业改革在全国先行,民呼我应改革入选全国十大优秀创新案例。

在百步亭社区现代城居民柳发明看来,百步亭最大的特点是“碰上事情,不仅有人管,还是大家一起管。”只要有时间,他自己每天都会在社区参与志愿服务。

群众参与,是江岸创新基层治理的显著亮点。江岸区不断探索通过发动群众、社区、政府多方力量,满足群众多元需求,构建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机制,推动江岸基层治理再上新台阶。

在解放大道上的劳动街道艺苑社区,200余居民自发组成41个“红色管家团”覆盖到全社区居民楼,社区的事从别人管逐渐变为大家议大家管。“大家事大家管,居民更主动,社区的事也更好办了。”艺苑社区党委书记吴敏说。

在建设大道边的台北街道桃源社区,新设立的“椿萱里老人照护中心”正在探索医养结合、零距离诊疗的社区养老新模式,这里由社区与专业医院携手打造,通过调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社会资源共同倾注,为老人提供更专业更科学的一站式服务。

社区从“包办者”变“引导者”,居民从“要我干”到“我要干”,江岸正坚持党建引领,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协商治理”的新治理体系,不断提升城区治理效能,推进末梢治理、精细治理、高效治理,打造“党建共同体”“治理共同体”“发展共同体”, 构建共同缔造治理新格局。

美好生活触手可及,美丽家园就在身边。从打造一个样板到形成一个品牌,从探索一个试点到建设一片示范区,大江金岸,正不断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走在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幸福大道上。

来源:长江日报

频道推荐/

阅读排行/

热门推荐/

精选内容/

扫描二维码 关注党政理论网
党政理论网 @ Copyright By zgdzllw.com 2019   京ICP备13015832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63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