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体科考队员要弘扬‘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科学家精神,传承和发扬地大人‘扎根中国、胸怀天下、勇攀高峰、追求卓越’的攀登精神,涵养家国情怀,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服务‘美丽中国 宜居地球’建设,把爱国情、强国志自觉融入新时代追梦征程,让青春在为人民、为国家、为民族的奉献中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7月13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开启第二次大学生长江源科考,出征仪式上,党委书记黄晓玫动员科考队全体师生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贡献力量。
今年,是地大建校的70周年。70年里,学校始终坚定教育报国初心,勇担立德树人使命,努力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构建了“同心同向”的大思政体系、“品学兼修”的大教学体系、“知行合一”的大实践体系、“勇攀高峰”的大体育体系、“润物无声”的大文化体系,为国家培养了近30万名高级人才和44位两院院士。2020年,学校获批全国文明校园;2022年入选学校党委入选“全国党建工作示范高校”培育创建单位。进入新时代,学校更是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契机,聚力打通思想政治工作的堵点、难点、重点,加快构建构建高质量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努力用更高质量的育人成果为建设教育强国添砖加瓦。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健全系统化育人长效机制
“地大是一所具有良好育人传统的学校。建校70年来,学校之所以能培养出44位两院院士,关键因素在于我们始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把红色基因、家国情怀和‘艰苦朴素、求真务实’校训精神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面对新形势,我们要继承好学校的‘大德育’传统,更要因时而进,用更加优质高效的体制机制,推动思想政治工作加强与改进、创新与发展,让育人要素更加深入地根植于学生成长的全过程、更加全面地遍布学生生活的全空间,加快构建更高质量的人才培养体系。”为凝聚工作共识,学校党委先后开展办学思想大讨论,召开学校思政工作体系构建研讨会,校领导分别带队前往浙江大学、武汉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兄弟院校开展调研交流,各部门广泛开展调研走访和座谈研讨,聚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全面深化改革、精神文明建设等重大事项开展专题研讨和工作谋划。
黄晓玫带队赴西安调研西安交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单位
“我们要坚持问题导向,集中精力解决重视程度不够、立德树人存在薄弱环节等问题。”为有效解决党建思政与业务工作的“两张皮”现象,学校党委结合“十四五”规划实施,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专题研讨,明确提出“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把人才培养作为规划实施的主线、作为深化改革的重中之重,致力于培养‘品德高尚、基础厚实、专业精深、知行合一’的创新人才,为服务美丽中国宜居地球建设提供人才支持。”
2021年5月,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学校党委印发《管理与服务机构改革方案》,以精准化、效能感、育人性为导向,对管理与服务机构进行了全面调整改革,拉开了学校全面深化改革的序幕。通过综合改革,做好结构性调整,解决体制性障碍,克服机制性梗阻,把深入推进党建思政工作与学校事业发展双融双促作为深化改革的重点任务,实现校内办学力量全要素联动,最终实现把促进学生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将思想政治工作融入学校办学治校全过程,建立健全系统化育人长效机制。
在领导机制方面,学校党委成立人才培养工作领导小组,对学校各层次各类别人才培养工作中的专业教育和党建思想政治教育实施顶层设计、统筹协调、督促落实。实施管理与服务机构改革方案,组建本科生院、优化研究生院、成立高等研究院,进一步贯通关键育人链条,进一步融合学生思想政治、教师思想政治、科研育人和管理服务育人。“机构调整以后,一些以前涉及几个部门的师生服务业务更加顺畅了,而且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也能更加有效地衔接起来了,这对我们充分利用育人资源大有助益。”一段时间以来,学校体制机制改革的成果渐渐获得了师生们的认可。
在全程贯通方面,学校将继续在学生成长全周期上下功夫,持续优化本硕博贯通培养,推动招生-培养-就业联动工作机制;严格学业标准,从党建、思政、科研、双创等多个维度,完善学生成长荣誉体系等,激发学生自主意识,引导学生健康成长。7月7日,学校召开了卓越导学团队创建与导学思政工作推进会,全力打造一流研究生导师队伍,构建导学育人共同体。
在空间联通方面,学校将借鉴其他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经验,构建“以学生成长为中心”思政工作体系。积极探索学校党委“一竿子到底”、队伍入驻“一条龙服务”、学生参与“一揽子提效”、保障支持“一盘棋统筹”机制,让学生社区成为学生思政的重要阵地。
强化学科建设,深入推动每门课程铸魂育人
“我们坚持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协同育人,通过学工部长兼任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学生辅导员之间建立业务提升帮扶机制,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2021年7月15日,学校党委召开常委会审议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特区建设实施方案(修订版)》,从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引进政策、科研团队建设、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等方面对原有特区方案进行完善,对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课建设给予政策倾斜。
新一轮《方案》实施以来,马克思主义学院交出了阶段性“答卷”:完成3名师资引进、立项建设9项“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成立“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研究中心”,规划建设“国土安全课虚拟仿真实验室”“红色文化虚拟仿真实验室”两个学科实验室,走进“理论热点面对面”示范点等单位宣讲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党的二十大精神,与河南新县对接建设“鄂豫皖苏区红色资源大数据服务平台”,获批“大思政课”实践教育基地。
思想政治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是打造高水平思想政治课教师队伍、开好办好思想政治课的重要支撑。学校党委高度重视思想政治课建设,黄晓玫主动联系马克思主义学院,参加《形势与政策》集体备课会,每年为新生讲授“思政第一课”,每学期深入思想政治课教学课堂随堂听课,与师生交流听课体会,示范用好党史校史、科技报国、防疫抗疫、脱贫攻坚等鲜活素材,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地大各门课程和教学方式中天然蕴含着思政教育元素,我们要着力把课程思政建设水平提升到新高度,打造凸显地球科学领域世界一流大学特质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模式。”学校依托优势学科和教学资源,邀请院士、知名学者领衔,联合打造了线上“地球科学大讲坛”系列公开课。目前已经举办2届,受众人数超过100多万。“我们建设‘美丽中国’系列精品课程,不是只建几门课的‘样板房’工程,而是要以点带面推进改革,按照‘所有课程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负有育人职责’要求,构建与研究型大学建设相融合的、反映地大特色和建设水平的课程思政体系。”黄晓玫介绍。
2020年以来,学校党委多次召开课程思政推进会,印发《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着力把课程思政建设协同机制提升到新高度,构建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教务部门牵头抓总、相关部门协同联动、院系落实推进的工作格局。2021年,学校党委将党史学习教育与深化课程思政建设有机结合,组建课程思政建设专家委员会,深化课程教学平台运行,建立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资助启动14项课程思政建设项目、三全育人项目,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地球科学概论》等2门课程入选教育部首批普通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相应团队和成员获评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
黄晓玫、王焰新共同发布“中国地质大学课程教学平台”
学校党委坚持把教师作为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者和推动者,多次邀请首批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的龚一鸣教授作课程思政培训,引导广大教师在思想观念上要认识到“课程思政不是专业课的外包装和贴标签,而是课程育人的内生性需要”,在行动导向上要以立德树人为精髓,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的统一。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启动“大学生长江大保护行动计划”。田甜摄
学校注重把思想引领与科教融合、产教融合、野外科研、就业见习、国际交流等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暑假期间,学校党委组织开展野外实习教学“1+1”实践活动,充分利用各类野外实践教学基地资源,将红色寻访故事讲在实习线路上。坚持把实践育人融入到人才培养全过程,联合发起“大学生长江大保护行动计划”,组建50支社会实践重点团队和1200余支社会调查小分队,奔赴长江流域各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以青春光彩擦亮长江大保护底色。“译术行者”实践团队拍摄图片4000余张,详尽记录30个湖北省主要红色景点的英译现状,助力红色景点向世界更好讲述红色故事,作品荣获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一等奖。
推进教师思政和队伍互通,开创全员育人新局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要调动校内外一切积极因素和方方面面资源聚焦到人才培养这个中心任务,构建高质量育人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党委紧抓党史学习教育契机,聚焦工作重点、强化工作抓手、树立激励导向、搭建践行平台,加快构建教师思政建设、师德师风建设、业务能力建设有机统一、相互促进的新格局。
学校举办高层次人才及党外代表人士红色教育实践培训班
黄晓玫强调:“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整体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把学生思政工作与专业学习分离开来,不能脱离学生成长过程和教师教书育人实践孤立地开展工作,要注重教师和课程育人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好教师的思政工作主力军作用。”学校党委扎实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理论与实践研讨”培训,开展教师政治素养和业务能力轮训,实现辅导培训全覆盖,举办研究型大学建设暨党史学习教育中层干部培训班、高层次人才及党外代表人士红色教育实践培训班等,引导教师自觉提升立德树人意识和教书育人能力。
“队伍要互通,所有教职员工只是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去做育人工作,要充分发动教师全员育人,发挥好协同育人功能,有效解决一定程度上存在的德育与智育分离、课堂内与课堂外脱节等问题。”2021年11月12日,学校党委召开辅导员工作推进大会,强调通过选优配强辅导员、组织员、心理健康教师、班主任、思政理论课教师等专职队伍,加强思政教育工作力量。“要在辅导员成长培养上出实招、见真招,用政策、制度、平台给予辅导员足够发展支持;要修订《辅导员队伍建设办法》,为辅导员在职攻读博士、挂职锻炼等提供机会;要支持学生工作示范团队建设,选拔优秀青年教师、管理干部担任兼职辅导员或转聘专职辅导员。”
要切实用好评价“指挥棒”,推动思想政治工作评价和育人作用发挥作为“双一流”建设、学科专业质量评价、人才项目评审、教学科研成果评比的重要指标。学校党委全方位贯彻落实教育评价改革各项任务要求,开展立德树人工作绩效评估,完善各岗位育人职责、规范和标准,把评估结果与学生资源配置挂钩,推动立德树人成效成为教师评价的“第一标准”。加强政治把关,修订《岗位设置管理实施方案》,强化基层组织师德师风把关作用,在人才引进、教师评聘、学术评价、教学评价中细化政治素质要求,在教材选用、课堂教学、学术活动中把牢政治关,在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方面实行“一票否决”,确保正确的办学方向、价值取向和评价导向。
师德师风建设是拧紧全员育人“思想开关”的关键一招。学校党委连续12年组织开展师德师风建设月活动,举行“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颁发仪式,举办教职工荣休典礼,组织非地学优秀青年教师参加“摇篮之旅”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等,研究制定“师德模范”等评选表彰办法,持续开展先进典型选树表彰活动,加强政治思想引领,弘扬尊师重教优良传统。
“多年以来,地大老师们一直在教育一线默默奋斗、辛勤耕耘,为国家人才培养做出了卓越贡献。我们要进一步健全教师荣誉体系,加大优秀典型选树,让教师真正成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在学校党委领导下,近年来学校师德师风典型不断涌现,成为引领青年师生成长的“灯塔”。学校殷鸿福院士获评“全国最美教师”,李德威教授获评“全国优秀教师”,龚一鸣教授团队获评“全国首批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焦养泉教授获评“全国模范教师”,王占岐、邓宏兵教授获评湖北省“最美社科人”,李长安教授获评“荆楚楷模”……学校结合师德师风宣传教育月活动,引领师生学习优秀典型的先进事迹,充分发挥榜样示范引领作用。
黄晓玫表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系统工程,学校全体教职员工要不断强化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政治动力,充分挖掘各项工作蕴含的思想政治元素,加快构建学校高质量育人体系,全面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能力,切实担负起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大任,完成我们共同的神圣使命。(刘国华、吴仁喜、许小康、霍少孟)
频道推荐/

“全体科考队员要弘扬‘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 [详细]
阅读排行/
热门推荐/
精选内容/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构建思想政治工作体系 高质量推进铸魂育人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机电学院:探索“党建+科技创新”模式获成效
- 铸就党魂力量,夯实战斗堡垒
- 弘扬宪法精神,传递法治力量——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启动“宪法宣传周
- 湖北省司法厅法治调研处开展“深入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主题党日活动
- 抢抓“风口” 扬起电竞产业强劲风帆!
- 踔厉奋发 笃行不怠 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通识学院第一党支部党建工作谱新篇
- 先进制造业贷款增幅超四成 江苏银行苏州分行不断加大制造业投放力度
- 优化营商环境,推动“多测合一”落地
- 湖北宜城:创新四种宣讲形式 让党的二十大“好声音”声声入心
-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传承红色基因铸魂育人 --湖北高校“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工作交流研讨会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举行
- 不为繁华易匠心,以万千锤铸一器 武软培育新时代高技能人才
- 湖北宜城: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进基层接地气添干劲
- 【专题报道】聚焦二十大 | 立足岗位集中学 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在湖北监狱落地生根
- 擦亮服务师生的暖心招牌
- 防疫一线,总能看到这位奥数金牌教练的身影
- 党建引领强堡垒 奋楫杨帆再启航 省司法厅法治调研处党支部完成换届选举工作
- 姚彬赴联系点开展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实践活动
- 榜样 | 江岸民警潘黎:守护群众“钱袋子” 练就一身反诈技能
- 大道通衢链接美好江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