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政理论网 - 人员查询
手机版 微信

微信扫一扫,资讯看不断

分享
立足国家战略:培养找矿突破创新人才
时间:2022-11-06 19:38:56   作者: 高复阳、陈彪、张浩、熊程

 

10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山东省地矿局第六地质大队全体地质工作者回信中,强调“矿产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事关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组织全体师生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胸怀“国之大者”,忠实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能源资源的重要指示批示,努力将习近平总书记对地矿行业和地质工作者的殷切期望转化为开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强大动力。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以下简称“地大”)前身是北京地质学院,应满足新中国大规模经济建设对矿产资源急迫需求,于1952年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唐山铁道学院等院校的地质系(科)合并组建而成的,承载着为国家培养高素质地质找矿专门人才的光荣使命,如今历经70年峥嵘岁月,经过国家“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和“双一流”项目的重点建设,已建设成为地球系统科学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全国重点大学,为国家高等地质教育事业和地质科技工作发展、服务和保障国家资源能源事业安全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紧跟国家需求,建卓越人才高地

早在20世纪60年代,地大人就被誉为“建设时期的游击队、侦察兵、先锋队,社会主义建设的开路先锋”。从早期单一的行业院校,到如今“双一流”建设高校,地大在发展过程中主动面向世界科技前沿,主动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主动面向地质工作第一线,矢志不移为国家培养地质找矿高素质科技人才。

地大党委书记黄晓玫指出,面向未来,我们要从培养适应现有岗位要求的人才转变到培养引领创造未来的人才上来,加快构建全程贯通、空间联通、队伍互通、内容打通、评价融通的“三全育人”工作格局;内外整合力量,丰富育人资源,逐步形成“跨学科专业交叉融合、教学与科研实践融合、创新创业与专业教育融合”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70年砥砺奋进,地大为新中国建立了完备的高等地质教育体系,为国家接续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堪当重任的地质专业高素质人才,其中44位毕业生成长为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在长期办学实践中,形成的“艰苦朴素、求真务实”校训精神,成为地大人的宝贵精神财富,鼓舞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地大学子在祖国的矿产资源勘探事业中求实奋进,勇攀高峰。

主动回应自然资源行业和地质找矿工作对专业技术与管理人才的迫切需求,深入实施专业对接行业、课程对接岗位,构建了多元化、多层次、有特色、高质量的继续教育人才培养体系。20年以来,地大依托地球系统科学综合优势和高水平师资力量,已为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及相关地勘单位培训数百次,受训专业技术人员逾万人。

实践证明,科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重要途径。近十年来,地大与中国科学院等相关地质类科研院所开展广泛的科教合作,成立李四光学院,与中国地质调查局成立联合研究生院,牵头与斯坦福大学等世界名校成立地球科学国际大学联盟,搭建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科教协同育人平台,培养大批基础厚实、专业精深的一流拔尖人才。

“十三五”以来,该校资源学院就有7人入选全国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4人获李四光优秀学生奖,8人获批湖北省“长江学子”大学生创新创业人物。8名研究生获得IAMG(国际数学地球科学学会)全球学生科学基金资助,15人次研究生获得AAPG(美国石油地质学家协会)全球学生科学基金资助,4名研究生获得SEG(国际经济地质学家协会)全球学生科学基金资助。张道涵博士还因其在斑岩型铜钼矿床成矿作用与矿床成因研究方面的创新成果被授予国际矿床学家学会Brian J. Skinner奖。地大师生们在浓厚的教学科研氛围中,不断突破自我,志向高远,时刻将为国家寻找矿藏和服务自然资源行业牢记心中,书写着不断奋斗的人生新篇章。

资源学院院长李建威表示,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新时代地质事业的高度重视,极大鼓舞和振奋了全体地质工作者,对新时代地质工作和广大地质工作者提出了更高期待,对学院深度参与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培养新时代地质事业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

经过几代师生的艰苦奋斗,资源学院目前已建设成为我国资源能源领域重要的科学研究中心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学院人才辈出,离不开浓厚的教学科研氛围和实施学科融合、科教融合、产教融合的创新拔尖卓越人才培养模式。近年来,资源学院研究生深度参与国家级、省部级和行业重大重点项目。

每年暑假,数百名师生奔赴祖国四面八方的矿山和油田开展实地调查和科研,为破解资源能源领域科技难题艰苦探索。地大主动应对国家能源结构重大转变,响应国家大数据战略,深入推动专业改革,不断思考新工科建设的方向,基于广泛的调研和研讨,结合自身专业和学科基础,在全国率先论证新能源英才班和地学大数据英才班等两个新工科专业方向,培养具有国际视野、掌握深厚基础理论和系统工程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创新理论为支点,开辟找矿新路径

理论上的创新突破,是找矿的“钥匙”。矿产勘查实践活动离不开重要理论作为支撑。地大作为地球系统科学教育发展的前沿阵地,在服务自然资源勘探开发、能源资源安全方面培养出一大批理论创新先锋,时刻活跃在理论创新突破最前沿。

在事关国计民生的重大资源中,油气资源是能源的重中之重。潘钟祥教授创造性地提出了“陆相生油理论”,突破了“海相生油理论”的束缚,为上世纪50-70年代我国东部陆相盆地一系列大型油气田,如大庆油田、渤海湾油田等勘探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指导,为我国石油工业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新思路和新技术的指引下,资源学院油气地质研究团队不断开辟新的战场和勘探领域,向巍巍群山、绵延丘陵、深层深水吹响进军号角。

赵鹏大院士领导的成矿预测和矿产勘查评价团队创建了矿产资源定量预测理论及方法体系、地质异常理论、“三联式”定量预测理论和成矿场理论,以这些理论为指导,在江苏宁芜、云南个旧、安徽铜陵、甘肃白银、新疆北山等地区不同比例尺的成矿定量预测方面取得显著效益,在个旧、胶东、辽东、豫西、大冶、白银等重要金属矿集区发现深部隐伏矿体,有效支撑了十几个危机矿山的增储,大大延长了矿山服务年限,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上世纪70年代,李思田教授带领团队经过多年的持续攻关,率先认识和发现了东北亚地区中生代断陷盆地群的聚煤规律。在这一成矿规律指导下,先后在多个中生代断陷盆地深部的新层位发现一系列大型-超大型煤田,实现了东北地区煤炭资源勘探的重大突破,极大地缓解了当时东北工业基地能源紧缺的形势,有力支撑了东北地区的工业发展和经济建设。

怎样让老矿山焕发新希望,濒临资源枯竭的矿山枯木逢春?一大批老矿山在经历数十年开采后资源逐渐枯竭,陆续步入危机矿山行列。如何破解矿业、矿城、矿山、矿工这“四矿”难题,答案关键还在老矿山的深、边部找矿,找到可接替的矿产资源便可迎刃而解。上世纪90年代起,魏俊浩和曹新志等教授团队一直致力于危机矿山找矿,在矿体定位预测这一世界性难题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魏俊浩教授提出了成矿场理论,构建了三重定位预测模型,为我国众多资源危机矿山的增储延寿具有直接而现实的指导作用。曹新志教授1998年在山东界河金矿危机矿山找矿研究中,获得近10吨的黄金储量,让已探明地质储量即将消耗殆尽的界河金矿度过危机,迎来新生。

一次偶然的野外考察,使焦养泉教授认识到铀资源的重要性,他便将盆地铀资源作为新的研究方向,率先组建了盆地铀资源研究团队,创建了“铀储层沉积学”理论技术体系,在砂岩型铀矿床的勘查预测和系列找矿突破行动中,取得了突破性成果,结束了中国无世界级铀矿的历史,摘掉了“中国贫铀”的帽子。

这一个个理论突破和自然资源勘探开发的重大成果,凝聚的是一代代地大人潜心科学研究的不懈努力和坚定不移、矢志地学的报国之心。地大师生饱含着地质报国的深情,不断在理论层面突破创新,为我国矿产资源勘探和开发探索出一条新路径。

建校70年以来,地大为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及重大工程建设中的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提供高质量发展的组织平台、科技力量和人才支撑,在实现矿产资源勘查科技创新和自立自强、面貌一新的过程中贡献了地大力量。

瞄准关键领域,拓展产学研合作

资源学院严德天教授在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会议谈到,要聚焦国家战略需求,推动绿色发展理念和传统地质勘查相融合,加强有组织科研创新和集中攻关。朱红涛教授提到“要准确把握行业发展脉搏,大力推进学院科研平台、实验室调整优化、共建共享,依靠高质量创新和高水平成果抢占前沿高地。”

70年来,几代资源人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瞄准国家资源能源战略需求,创新理论方法,突破技术瓶颈,不断强化产学研协同机制。

为面向国家矿产资源战略需求,在破解我国矿产资源短缺的关键领域,地大紧缺战略矿产资源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改变过去单纯以项目合作的方式,以建立全方位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事业合作为基础,建立由校-所-局-企之间联合协同的创新群体,中心在2020年获批成为我校首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通过构建高效的共享机制,将各部部门购置的世界上最先进的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实现各实验室的有机、高效联合,共同解决找矿突破关键科学技术难题,从根本上实现我国复杂地质条件下紧缺战略矿产找矿的第二次飞跃。

依托高效的产学研合作,解决资源保障不足的“瓶颈”问题。地大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在中国地调局和贵州地矿局项目联合支持下,通过室地合作和联合科学攻关,以重大地质事件与大规模沉积成矿作用为主线,用基础理论指导找矿实践,在贵州等地新元古代锰、磷和石炭纪—二叠纪铝土矿找矿勘探取得重大突破。新发现4个过亿吨超大型锰矿床、3个过亿吨超大型铝土矿和1个3.4亿吨超大型磷矿。

围绕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合力带动矿产资源领域全链条产业,多家单位协同并进,强强联合,共同织密产学研合作关系网。地大纳米矿物材料及应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与龙高股份合作超前布局高岭石在医药矿物材料领域的研究,共建博士后创新基地。同时中心受明光凹凸棒新材料产业园委托,开发高性能凹凸棒基太阳能复合储热材料制备关键技术,还与省内企业合作破解美丽湖北建设涉及的相关环境问题。不仅如此,研究中心在黑滑石合作研究上跨省与江西上饶市广丰区展开合作,加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促进政府部门-高校-地勘行业企业紧密合作。

党委书记黄晓玫在深化教育改革方面谈到,希望通过十年的努力,到2030年把学校建设成为一所教育卓越、学术卓越、文化卓越、管理卓越的大学,整体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行列。其中卓越的最核心体现,就是要打造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共同体,持续推动教育创新,着力培养服务美丽中国建设的拔尖创新和领军人才。

立足总体战略,以国家及行业需求为导向,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地大以协同单位为主体,紧密围绕战略性关键矿产国家战略布局,推动行业和企业提出急需解决的与找矿突破和环境污染治理相关的科学问题和技术方法难题,提供研究基地,开展勘查技术与装备试验,验证矿产预测远景区和找矿靶区,提供研究资金和推广应用新成果,实现关键矿产找矿突破和绿色开发。

坚持党建领航,建成一流地质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教育工作,加强党的领导是根本保证。高校肩负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大职责使命。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必须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必须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

近年来,地大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牢牢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改革创新根本动力、人民满意根本目标、党的领导根本保证”原则要求,以高水平党建引领事业高质量发展;将党建思想展现在课堂,融专业教学与思政育人为一体,增强课程引领、课程育人的实际效果,培养了一批政治坚定、专业精深、能力过硬、素质优良的地质资源人才队伍。

“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深刻阐述了矿产资源及勘查开发对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的重要意义,高度概括了地质工作者爱国奉献、开拓创新、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对全体地质工作者提出了殷切期望,为学校深度参与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培养新时代地质事业人才指明了方向。”校长王焰新在学校党委召开的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给山东第六地质大队全体地址工作者重要回信精神时提到,“力争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中展现地大担当作为。牢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用地质人的精神富矿滋养青年、塑造青年、引领青年,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国家的能源资源事业培养更多拔尖创新人才。”

学校积极推动矿产资源开发的人才培养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共进,发挥党建思政工作对资源开发教育的引领作用,着力打造“美丽中国”课程思政品牌,努力建强“美丽中国”课程思政主阵地,深入推进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系统进教材、生动进课堂、扎实进头脑,引导广大青年学生主动投身美丽中国、宜居地球建设。

“人才,是我们建设地球美好未来的重要支撑。建设地球美好未来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就应该着力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党委书记黄晓玫谈到,推动思想政治工作评价和育人作用发挥作为“双一流”建设、学科专业质量评价、人才项目评审、教学科研成果评比的重要指标。最终是要把促进学生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将思想政治工作融入学校办学治校全过程,建立健全系统化育人长效机制。

矿产资源的勘探开发,离不开优秀的“找矿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高校必须坚守的初心使命。未来,地大将继续作为地质人才队伍培养的主阵地,培养一代代充满信心、理想信念坚定的地大人,在国家未来的发展漫漫征程上,砥砺前行;在艰苦朴素、求真务实的科研中实现人生价值,踏遍祖国的万水千山,发现丰富矿产资源的“宝藏”,为党和人民交出更加满意的答卷。

(高复阳、陈彪、张浩、熊程)

频道推荐/

阅读排行/

热门推荐/

精选内容/

扫描二维码 关注党政理论网
党政理论网 @ Copyright By zgdzllw.com 2019   京ICP备13015832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6337号